冬訓是車手重新檢視單車設定的好時機。
畢竟每次調整車子,就要花上一兩週的時間適應踩踏與發力,這種事當然在非賽季作是最好的,賽前調車是大忌啊~
雖然坊間討論單車設定的文章很多,但大多有些零散,或是僅適用於少數族群。因此我想從公路車設定 (Fitting) 的幾個重點,分享一些觀念,這樣以後大家在看設定相關的文章時,比較不會迷失方向。
1. Fitting 不是科學,而是藝術。
專業的 Fitting 人員,應該要從車手的年齡、騎乘取向、身體素質、是否有舊傷去做建議。
想騎瘋系列 600K 的人你給他搞個低風阻設定,根本就是要他命。反之想在平路計時賽奪牌的人,結果弄個好爬坡的設定,也是瞎到太平洋的海溝去。
而所有的車手,其實都在 "舒適" 與 "效率" 之間掙扎,想要低風阻,就必須要把身體折出一個不舒服的姿勢,還必須要訓練自己在這種姿勢下發力。為了極端的速度,就會做出極端的Fitting,就看你願意投入多少。
2.Fitting 必須由下而上。
Fitting 的起點,很多人會想說是座墊高。
錯了,其實是腳底。
你必須先確定鞋底板的位置,才能找出正確的坐墊後移量(SetBack) 以及座墊高。而為了搞定鞋底板的位置,則必須先買一雙對的卡鞋。就觀察到的經驗,光是卡鞋買錯的人就不在少數了 ----- 包括我自己在內。
當時買鞋子只想著穿的好看跟舒適,沒有實際量過自己的腳掌長其實只有40cm,楦頭又寬,結果買了太大的卡鞋(42.5cm) ,鞋底板裝上去就像這樣:
幾乎是被我退到最底,而且還是不夠接近,於是我騎車小腿總是很緊繃...
人客啊,鞋子不用買很好,但一定要買合腳,才能真正的開始 Fitting。
3.頭痛不醫頭,腳痛不醫腳。
有人騎車騎到膝蓋痛,就開始研究怎樣讓膝蓋不痛,最常見的是買了髕骨帶來綁著,不過到後來成效不彰,最後發現其實是兩腳鞋底板裝歪了導致踩踏時膝蓋偏移。或是有的人騎車覺得把手很遠,長途騎下來腰痠背痛肩膀疼,就以為是龍頭太長,急忙買短龍頭來換,卻不知道真正的問題是,坐墊後移量(SetBack)太大。還有人騎到手掌會痛會麻,以為是把手太低,拼命墊高,最後才發現是座墊過於前傾 ...
看過這麼多實例,讓我明白, Fitting 必須要從全身的協調去看,而不是哪裡痛就調那裡。
4.下把位設定做不好,會出人命的。
騎單車最危險的就是下坡,下坡的時候重心偏前、重量壓在前叉與把手。握下把下坡,可以增加控車的穩定度,讓你下坡更安全,卻有那種: "我很少握下把" 當理由的車手,幾乎完全忽略下把位的設定。
以下是我最常看到的錯誤設定。
下把位勾不到煞車,只好用上把位下坡,最後差點搞到手掌抽筋,在平路手掌抽筋還好,要是下坡手掌抽筋無法減速過彎,真的會出人命,請車友小心再小心。
公路車煞把的正確設定應該是這樣:
如果你手小(例如某些女車友),請購買可以調整煞車行程的煞把,或是利用墊片改裝你的煞把,以確保下坡的安全。
上面這四點,是我常看到大家對 Fitting 的盲點,了解到這些以後,下次再看到單車設定的相關文章說到肩膀痛,結果要調座墊,也許就不會覺得那麼奇怪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