爬武嶺要用CT盤?標準盤? 騎西濱要用 11/23 還是 12/25?
這類的問題,通常會發現大多數得到的答案都是憑經驗。例如某甲說他爬武嶺用標準盤就可以了,但某乙卻說用到 CT 盤還得加大飛輪一樣爬到差點定竿落地。
於是那"腿力才是王道"又搬出來用,就說某乙是肌力不足,回去再練過。真的是這樣嗎??還記得不久前的過去,公路車用的還是52/42大盤,如果腿力才是王道,又何必把小盤縮到39?
從歷史的角度觀察這件事,可以輕易的推翻"腿力才是王道"這回事。那該怎麼選擇齒比呢?其實一點也不難,主要就在 "自選轉速" 這件事上。
用個簡單的說法: 你能發揮的最好的轉速是多少,就用那個轉速除以目標的坡度,去設計齒比。
因此高轉的選手就會用輕齒比,低轉的選手反之。這稱為 Gear Design。
為了應付各式各樣的路線,一個選手有兩塊大盤3個飛輪是很正常的。低轉的選手在平路需要更大的齒比(53/11),高轉的選手在坡路需要更小的齒比(34/28...甚至34/32)。
不過超過53/11是比較不實用的,因為53/11踩一圈前進的距離將近1公尺,90轉,時速就有 50 公里以上了。公路賽獨推20min以上能有時速50KPH 的選手很少見,當然如果有這樣的奇才,用55T的齒片,也是非常合理的 ~
所以,回頭去看看你的練習,找出"Comfortably Hard"(這是個好詞,就是說你覺得辛苦,但不至於到難以忍受,還蠻爽的)強度下,你的轉速是多少?用這個轉速,然後去試算武嶺有多陡, 該用甚麼齒比才能讓90%以上的時間能保持在你要的轉速。推西濱,要用甚麼齒比才不會過輕找不到節奏?
這樣在比賽中,就會有好表現了。